一、系统谋划,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地方性法规。
建立规划体系。
二、靶向施策,聚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打好蓝天保卫攻坚战,
打好碧水保卫持久战,
打好净土保卫阵地战,
打好固废处置歼灭战,
三、强化治理,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开展河湖专项整治。
着力推动生态工程建设。
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持续提升环境应急能力。
四、源头预防,持续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规范项目审批。
加强空间监管。
综合改造提升。
五、产业赋能,着力提升生态经济效益。
六、共治共享,培育弘扬良好生态文化。
2020年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注重从政治上把握。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赋能。
三是构建全域大花园建设格局。
四是生态环境持续高位改善。
五是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十四五”时期美丽浙江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路径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
基本路径。
2021年美丽浙江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
一要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
二要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
三要打造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净土家园。
四要全面建设全域“无废城市”。
五要强势推进塑料污染综合治理。
率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
加强党对美丽浙江建设的领导,着力形成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
健全科学决策、逻辑严密、适度前瞻的政策链。
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追责问责的责任链。
健全分工明晰、创新管用、高效协同的执行链。
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督链。
健全导向鲜明、奖惩分明、激励担当的评价链。
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3、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4、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5、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6、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7、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8、加强水污染防治
9、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10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
1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三、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12、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13、加强耕地保护
14、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5、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1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7、加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8、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9、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20、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五、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21、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
22、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23、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
24、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
25、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六、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26、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27、节水增效与循环利用工程
28、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29、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30、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31、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程
32、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
(二)突出重点任务,抓好关键环节。
(三)强化督导检查,持续跟踪问效。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二)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三)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四)持续做好居民群众思想宣传引导。
一、聚焦节能降碳,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一)严控煤炭消费,优化能源结构。
(二)推动企业转型,培育绿色产业。
(三)倡导低碳生活,引领绿色风尚。
二、深化污染防治,拓展绿色生态新空间
(一)强化大气治理,守护蓝天白云。
(二)严管水源污染,保障水清河晏。
(三)治理土壤污染,筑牢生态根基。
(四)防治农业污染,助力乡村振兴。
三、厚植生态优势,开辟绿色经济新路径
(一)实施植绿护绿,夯实生态本底。
(二)创建绿色品牌,提升产业效益。
(三)推动文旅融合,释放生态活力。
四、完善保障体系,夯实绿色发展新支撑
(一)健全制度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三)强化科技支撑。
一、案例背景
二、主要做法
(一)理论建强,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政治保障
(二)能力建强,绿色技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三)队伍建强,锻造一支服务“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铁军队伍
(四)阵地建强,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与成果
三、工作成效
(一)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人才队伍能力
(二)坚持开放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出海落地
(三)稳步推进资源整合,持续夯实服务能力
四、经验启示
(一)突出高站位。
(二)坚持强引领。
(三)体现深融合。
一、总体评价
(一)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基底持续夯实。
(二)体制机制系统完善,共治效能显著增强。
(三)执法司法协同并向,法治保障坚强有力。
二、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
(二)生态保护能力与治理体系存在短板。
(三)绿色转型与协同共治深度不足。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环境质量攻坚,破解污染防治瓶颈。
(二)健全生态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能力。
(三)构建绿色共治格局,激发生态发展动能。
一、全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与总体成效
二、聚焦“扩绿”,优化城镇人居环境
(一)提升城市绿地总量与质量
(二)实施重点绿化工程,打造精品亮点
三、聚焦“兴绿”,筑牢区域生态屏障
(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扛起生态大旗
(二)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提升工程质效
四、聚焦“护绿”,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一)完善管护体系,压实主体责任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管护成效
五、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资金投入压力较大。
二是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三是长效机制尚需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健全考核激励,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爱绿护绿氛围。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要深刻认识我们作为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的特殊定位。
其次,要深刻认识坚持以生态优势定义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要深刻认识建设普惠共享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根本宗旨。
最后,要深刻认识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严肃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清醒正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一,思想认识的“偏差”依然存在。
第二,污染防治攻坚的“硬仗”依然艰巨。
第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短板”依然明显。
第四,环境基础设施的“欠账”依然待还。
第五,“群众身边污染”的“痛点”依然亟待解决。
三、聚焦关键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以雷霆之势、必胜之心,坚决彻底完成督察整改任务。
第二,以系统思维、长远之策,高质量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为本,深入开展“群众身边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四、强化组织保障,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一,要压紧压实责任链条。
第二,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第三,要从严从实督查问责。
一、肯定成绩与正视差距并重,客观研判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形势
二、深化思想与提高站位同步,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第一,必须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必须从践行宗旨的高度认识污染防治的民生属性。
第三,必须从依法行政的高度理解环保责任的刚性约束。
三、聚焦重点与系统治理并举,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
第一,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第二,以最坚决态度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第三,以最强合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