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前 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和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规划和管理,抓经济发展同时,注意合理用地,搞城市建设兼顾耕地保护,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利用土地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建设和用地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结合天津实际,着眼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立足于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和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2000年为近期,2010年为远期,展望到2030年,特编制《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现 状 概 况
(一) 自然条件
1、地势、地貌
天津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海岸带和滩涂等。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平均在2-10米之间 (大沽高程<下同>)。全市只有部分山区,属燕山山脉,最高峰为蓟县和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
2、气候
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降水四季分配不均,6、7、8三个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75%;季风变化显著,气温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冬季最长,为156-167天;夏季次之,为87-103天;春季为56-61天;秋季最短,仅50-56天。
全市主要风向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瞬时最大风速为52.7米/秒;年平均气温为11.7℃,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1℃,日平均最低温度为-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蒸发量为116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610-309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20-135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大于10℃年积温为4000-4200度。
3、土壤
天津市的土壤类别主要有:山地棕壤、褐土、潮土、沼泽 土、水稻土及滨海盐土等6类。
(1)山地棕壤 仅见于林地中,主要分布在蓟县海拔700-800米以上的山地。表层有枯枝落叶,下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团粒结构,PH值呈中性和弱酸性为主;土层薄,侵蚀较严重。
(2)褐土 见于低山丘陵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上部,分布于蓟县海拔700米以下至5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腐殖质层较薄,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丰富,缺磷;排水良好,无盐碱化威胁,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适种性较广。
(3)潮土 广泛分布于冲积平原,如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县。该土体结构复杂,沉积层次明显,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偏低,含钙丰富。
(4)沼泽土 分布于经常积水的洼淀 (如大黄堡鱼苇区、七里海洼淀)。其土壤的有机质一般较高,质地粘重,土壤剖面有明显的灰色潜育层。在沼泽脱水条件下,沼泽土呈现潮土过渡特征。
(5)水稻土 分布于天津近郊区。汉沽、塘沽、宁河等县长期淹灌种稻区,该土壤表土松软,心土板结,养份含量增加,含盐量呈下降趋势。
(6)滨海盐土 由于受海潮和地下水位高的影响,土壤结构质地粘重,含盐量大。主要分布在本市塘沽、汉沽、大港等滨海地区。沿岸土地多辟为盐田,海涂和港汊多用于虾、贝等水产养殖。
4、植被
天津市共有11个植被类型,以非地带性植被占优势,其中以农作物分布最广;只有北部山区垂直地带变化明显,其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混有温带针叶林和次生灌草丛。栽培植物以农作物为主。天津属海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农作物栽培,种植以二年三熟为主,小部分地区为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东南部低洼地区种植水稻兼有高粱,经济作物有棉花、向日葵等,近郊为蔬菜集中产地。
(二) 社会经济基础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之滨,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据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现辖13个区,5个县,132个街道办事处,145个乡和75个建制镇。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从1992年起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3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步入全国发展较快地区行列。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1102.4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0.53亿元,第二产业584.43亿元,第三产业447.44亿元。财政收入137.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270元。
1、人口与劳动力
(1)人口
1996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为948.19万人,户籍人口898.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30万人,非农业人口513.15万人。
天津市人口密度因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不同而相差悬殊。市内六个区人口最为集中稠密,1996年平均人口密度为22116人/平方公里;其次是新四区,人口密度为685人/平方公里;再次是滨海三区及五县,人口密度分别为417人/平方公里和400人/平方公里。
(2)劳动力
1996年天津市劳动力资源为451.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30%。本市劳动力资源潜力大,有利于全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开发。
2、工业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现已拥有汽车和机械装备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和纺织、轻工等众多行业。1996年工业企业11073家。
3、农业
解放前天津农业十分落后,1949年粮食亩产最低为31公斤。解放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城郊 型、外向型经济的特点突出出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天津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五县、新四区和滨海三区。
199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42.2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0.7亿公斤,平均播面亩产305.6公斤以上。“菜篮子工程”成效明显,蔬菜总产量达到45.3亿公斤。耕地48.56万公顷,其中菜地3.71万公顷。
4、交通
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天津铁路枢纽是京山、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通过津霸联络线与京九铁路相连。尚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构成了全方位综合交通体系。
5、旅游
天津是经…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中上远古界自然保护区、七里海裱口湿地保护区、独乐寺、吕祖堂、…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1991-1996年我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5万多人次,累计创汇5.4亿美元。
二、土地资源
(一) 土地资源现状
通过天津市1990年土地详查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查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91970公顷,共分八个一级地类,四十个二级地 类,构成如下:
1、耕地:面积为4856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74%,其分布相对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2、园地:面积为373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3%,相对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
3、成片林地:面积为3422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7%,相对集中在北部山区。
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21834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33%,相对集中在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其中有43610公顷的盐田分布在塘沽、汉沽和大港三区。
5、牧草地:面积为5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5%,分布于全市各区、县。
6、交通用地:面积为3293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76%。
7、水域:面积为31508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43%,其中河流、水库及坑塘水面占11.39%,苇地、滩涂、水工建筑及沟渠占15.04%,较集中分布在塘沽、汉沽、大港三区。
8、未利用土地:面积为6784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9%。
附天津市土地资源现状(1996年一级地类面积)汇总表。
(二)土地资源特点
1、人均占有耕地少
1996年,全市人均耕地为0.05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2、平原多于山地、丘陵
全市山地、丘陵面积有56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
3、水域面积辽阔,排灌调蓄能力强,利用率低
河流、水库、坑塘水面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9%,这对于农业灌溉和排涝、调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用于放养的水面少,仅占水域面积的20.39%。
4、农业用地中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在全市农用地中,耕地占90.09%。耕、林、牧用地比例为817:57:1。
5、以盐碱地为主的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全市东部地区
全市57.8%的盐碱地分布在滨海地区,与天津市城市工业发展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一致。
6、海岸线长,水域滩涂广阔,海洋资源丰富
我市有133.4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平方公里的浅海水域和3万公顷的滩涂,开发潜力大,而且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三) 土地利用基本评价
天津对土地管理和土地保护一直非常重视,十分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率,早在八十年代就确定了工业战略东移的方针,1994年又提出了用5到7年时间把中心城区成片危陋平房基本改造完毕、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城区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发展布局。在具体工作中,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使用强度,降低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深入实施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结构的“双优化工程”,为合理用地和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开拓了新路;加强了土地宏观控制,严格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管理;颁布了《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天津市基本菜田保护条例》,完成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加快了土地开发复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管理和执法检查,制止乱占乱用耕地现象。
我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交通用地比重偏低,只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76%;林地比重 小,1996年林木覆盖率仅为11.3%;耕地种植结构有待改善,蔬菜和经济作物比例偏低。
2、土地利用率还比较低。
农业生产经营还比较粗放,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的60%;工业仓储用地指标偏高,尚有部分空闲场地;村镇用地偏大。土地生产潜力尚需发挥,至1996年底,全市仍有6万多公顷未利用土地尚需开发。
3、部分土地用养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北部山区部分土地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土层变薄,地力减退;一些地区对土地重用轻养或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失调,土壤肥力综合水平下降;有的工业企业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土壤中有毒难降解物质的积累,使土质砂化、碱化、恶化,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 土地资源潜力
1、待开发土地资源潜力
1996年底,全市近6.8万公顷的未利用土地中,有待开发土地资源6.3万公顷,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有宜农土地5万公顷以上;宜建设用地0.7万公顷。这些待开发的土地资源,通过一定的投入和相应政策,尚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2、再开发土地资源潜力
全市现有亩产不足400公斤的中低产田29.1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有平均亩产低于285公斤的低产果园1万公顷,占全市园地面积的27%。此外,在城镇建设用地中,还存在布局不尽合理,建筑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充分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土地的潜力很大。
(五) 土地人口承载力
通过对有关部门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在科技进步和生产投入充足的前提下,天津市粮食单产水平可接近11775公斤/公顷,而天津市1985年至1994年间粮食作物占用耕地在34.9-36.7万公顷之间。考虑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因素,天津市粮食生产潜力每年可达37亿公斤左右,比历史最高产量年份1995年的20.75亿公斤尚可增加约78%;若以人均年粮食消费量600公斤计,天津市土地人口最大承载力约610万人。
2000年,按6660-7335公斤/公顷单产水平和规划的粮田面 积,天津粮食总产量可达23亿公斤左右。若以人均年粮食消费量500公斤计,可承载460万人,占2000年天津规划人口1000万人的 46%。
2010年,天津粮食总产量,按9000-9705公斤/公顷的单产水平和规划的粮田面积,可达25亿公斤。若以人均年粮食消费550公斤计,可承载451万人,占2010年天津规划人口1100万人的41%。
展望到2030年,天津市粮食作物用地不应少于30万公顷,粮食耕地单产预测按9800公斤/公顷左右计算,粮食总产量可达29亿公斤,按年人均消费粮食600公斤标准计算则可承载490万人。
2000年人均农产品消费标准为:粮458.23公斤,棉1.5公斤,油6.0公斤,菜150公斤;2010年人均农产品消费标准为:粮506.53公斤,棉2.0公斤,油4.0公斤,菜175公斤。工业、种子、储运损耗用粮按人均用粮的50%计,上述指标已包括。
三、土地利用规划方针和目标
(一) 土地利用方针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于特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的前提下,保证建设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上,应采取以下方针:
1、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牢固树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经济的指导思想,在保证1996年耕地总面积48.56万公顷总量不减少的同时略有增加。天津是商品粮调入区,要在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
2、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搞好土地置换,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发挥土地最佳效益。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耕地产量。
3、保证经济建设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天津是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之一,要保证能源、交通、通讯和重点工业项目等建设用地。要在实现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双向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实行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污染的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全市林木覆盖率。
5、实行土地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方面要节约用地,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做好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与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面对世纪之交,天津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到本世纪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90亿元左右,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51元左右;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350亿元左右,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455元左右。同时主要环境指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天津市土地利用目标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设立、开展。
1、合理利用农用地。
(1)、耕地总量有所增加,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到2000年,全市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面积保持485610公顷。
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达到490000公顷。期间因建设、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相抵后,净增4391公顷。
展望203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将接近负增长,但为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市耕地仍须稳定在49万公顷,土地利用率要力争达到99%。
(2)、扩大园地和林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下达的指标,全市的林木覆盖率要达到18%。2000年全市成片园地和林地需发展到41046公顷和38798公顷。2010年全市成片园地和林地需发展到49730公顷和49463公顷。
2000年因居民点工矿用地发展占用园地860公顷,占用林地1290公顷;因交通发展占用园地90公顷,占用林地8公顷,需开发园地4672公顷,开发林地5869公顷。
至2010年因居民点工矿用地发展占用园地2860公顷,林地4290公顷;交通发展占用园地160公顷,林地11公顷,需开发园地15426公顷,林地19537公顷。
(3)、适当增加牧草地。
本市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饲料用粮问题,除积极增加牧草地总量外,不足部分仍依靠外省市调入解决。为此全市牧草地2000年将调整为1827公顷,2010年增加到5491公顷。新开发牧草地2000年为1258公顷,到2010年为4932公顷
(4)、适当调整水域用地。
天津市地处九河下梢,坑塘湖面众多,水面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10%。规划期内要努力提高水面的放养率、加强防洪调蓄灌溉能力,水域面积2000年调整到313366公顷,2010年调整到310355公顷。2000年因居民点工矿用地发展占用水面814公顷,交通占用水面为600公顷,至2010年居民点工矿占用水面2096公顷,交通占用水面为1038公顷。
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1)、合理调整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提高土地使用强 度。
独立工矿用地已纳入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布局,天津城镇体系采用四级结构,即包括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一般建制镇。按照国家建设用地标准,中心城市采用90平方米/人 (其中中心城区75.8平方米/人), 县城100平方米/人,中心城镇、一般城镇均采用100平方米/人。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控制在222054公顷, 新增用地8759公顷,净增用地3709公顷;2010年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要控制在230000公顷以内,新增用地30561公顷,其中填海造地1961公顷,净增用地13616公顷。
(2)、协调发展交通用地。
天津市交通建设要形成以港口为中心,以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规划,到2000年天津市交通用地将发展到35667公顷,2010年交通用地将发展到39988公顷。
2000年新增用地2730公顷,至2010年新增用地7051公顷。
3、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
全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目前除因各种条件限制暂时难以利用的土地外,适合利用的土地几乎都已利用,土地利用率达 94.31%。在全市5.69%的未利用土地中,除裸岩、石砾地等 (占未利用土地的2.65%,占全市土地的0.15%)难以利用外,加大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是增加后备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率要从目前的94.31%提高到2000年95%以上,2010年98%以上。到2000年全市未利用土地要减少到53602公顷,2010年减少到16943公顷。开发的未利用土地中用于耕地,2000年为3801公顷,2010年为16515公顷;用于林地2000年为3808公顷,2010年为12292公顷;用于园地2000年为3102公顷,2010年为10026公顷;用于城镇建设2000年为1935公顷,2010年为6484公顷;用于交通2000年为198公顷,2010年为653公顷。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一) 重点建设工程
为实现天津市总体发展目标,规划期内将建设一批骨干工程项目:
1、工业项目:“九五”期间,将建设年产30万辆轿车基 地,300万线程控交换机和综合电子基地,并建设20万吨聚酯、60万吨乙烯、500万吨炼油、70万吨水泥以及特殊钢厂搬迁、第二套无缝钢管、摩托罗拉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需占地2124.56公顷。
2、交通、能源:
(1)港口:建设南疆煤码头、石油化工散货泊位、北大防波堤等工程。到2000年,天津港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2010年达到1亿吨以上,成为技术先进、多功能、综合性的国际大港 (港口建设用地均采用围海造地)。
(2)铁路:“九五”期间,要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京津段工程和天津港南疆港区1000万吨煤炭下海铁路通道相关工程,新建北塘西编组站及进港三线工程,改造和完善地方铁路李港线、周芦线。下世纪的前十年重点要修建京哈高速铁路与环渤海铁路天津段,建设天津~兴隆~承德线等,共需用地460公顷。
(3)公路:“九五”重点建设山广、疏港、津晋 (天津段)、京福四条高速公路。下世纪前十年,重点建设京沈、津晋西线、津榆等公路工程,所需用地596公顷。
(4)民航:“九五”期间,要建设8万平方米的新候机楼、大型飞机维修基地、停机坪等项目。下世纪前十年完成第一跑道的加厚延长扩建,开展第二跑道筹建工作,建成候机楼及相应配套设施,规划保留用地1700公顷。
(5)能源:
①电力:“九五”重点新建和扩建蓟县、杨柳青、大港、陈塘庄电厂。下世纪前十年新建桃花寺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南疆电厂、大港二站等工程。到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能力,所需用地539公顷。今后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不再在城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火电厂。
②水源:“九五”期间,完善引滦入津配套工程,扩大海水利用和城市污水净化的综合利用,合理开采地下水源,所需用地286公顷。下世纪前十年建成南水北调工程,搞好境内引水调蓄工程建设,所需用地253公顷。
(6)滨海新区市政配套工程:建设水厂、污水处理厂、热电 厂、储配站等工程,所需占地798.01公顷。
除做好国家骨干工程的用地安排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国防工业、科研及军事用地优先予以安排。今后凡涉及军事用地调整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程序办理。
(二)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八大类用地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贯彻这一原则,全市耕地总量平衡方案如下:
1、压缩城市建设用地标准,避免城市建设外延无限制扩大。
严格按照国家下达天津市1997-2010年规划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指标25万亩(详见后附表七)的规定,控制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节约城市用地4700公顷。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空间,同时划定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用来控制城市发展。大型工业建设用地向滨海地区盐碱、荒地发展。
2、村庄建设立足内部挖潜,鼓励迁村并点,向中心村、中心集镇方向发展。
全市现有3833个农村居民点,村庄用地79415公顷,人均用地206平方米,因此对于村庄建设规划不再增加新的用地,由村庄内部自行消化解决。同时,在村庄建设改造上,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布的村民用地标准,积极引导向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方向发展。在现有村庄用地基础上, 逐步压缩1/4的土地。
3、加快土地开发复垦步伐,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天津市有宜农地近5万公顷,通过一定投入能够实现现有耕地后备资源供大于求。
4、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土地的重新配置,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
到2010年,全市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等)将达到27万公顷,其中将占用耕地1.66万公顷(24.99万亩),小于国家下达建设占用耕地指标25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出耕地2.35万公顷(35.18万亩),除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0.24万公顷(3.6万亩)外,将净增耕地4391公顷(6.59万亩)。耕地总量将达到49万公顷(735万亩)。较1996年土地调查现状耕地总量48.56万公顷增加0.44万公顷, 超过国家土地局下达的指标,实现天津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天津市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是继续深化和完善“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形成以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的中心城市,形成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及外围组团、滨海城区)、县城、中心城镇和一般建制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1、中心城区及外围组团:中心城区是天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科技、交通中心,也是天津市城市性质、功能的主要载体。其布局结构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2600公顷。
在中心城区外围,规划建设杨柳青、咸水沽、军粮城、小淀、大寺、双港、新立和双街等八个组团,分别担负中心城区部分职能,以工业为主,相对独立,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500公顷。
2、滨海城区: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心,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滨海城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现代工业、交通、能源和外向型产业,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开发区、保税区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3、县城:作为各自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照中小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下。
4、中心城镇和建制镇:中心城镇和建制镇是一些地区的商业流通中心,是联接城乡的纽带。发展方向是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社会化服务等第三产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具有一定规模而相对独立、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00公顷。
五、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适宜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按照各区的客观条件、资源特点和优势,提出各分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目标。在保持行政界线完整的基础上,结合种植特点、城市用地功能,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四个一级分区。各分区的主要特征、资源优势及土地利用的目标分述如下:
1、天津市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保护区、旅游胜地和林果基地。
(1)区内特征
本区位于天津市北部,南以蓟县的城关镇、邦均镇、白涧 乡、李庄子乡、翠屏山乡、别山镇的乡镇行政界线为本区的南部界线。该区包括了蓟县的22个乡镇,总面积9.81万公顷。该区的主要特征为:①地形复杂多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历史悠久,名特优产品众多,盛产北方山区多种水果,并拥有殷溜国家级绿色食品保护区。③旅游资源丰富,有天津市唯一的国家级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盘山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八仙桌子原始次生林保护区、辽代的独乐寺及白塔、汉墓群等众多风景名胜古迹。 是本市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保护区、旅游胜地和林果基地。
(2)区内资源优势
本区盛产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花生、芝麻、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及苹果、柿子、梨、红果、板栗、核桃为主的林业作物。尤其是果园面积占全市果园面积的50%以上,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70%以上,林、果产品分别占全市林、果产品的99%和23%以上。
本区内土壤类型多,主要为棕壤、褐土和潮土,适宜林果生长和种植发展。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 可开采量达2亿立方米/年左右,水质良好,无污染。此外,本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自然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土地资源中,除耕地利用比较充分外,其它农业用地利用不足,还有宜林荒山0.91万公顷。此外,在有林地中还有近万亩的疏林地利用不足。区内盛产砂石建材,但开采、堆放缺乏严格管理和合理布局,区内自然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
区内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与本区的资源特点和优势不相适 应。
③土地生产率偏低,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在耕地中,虽然耕地亩产位于全市前茅,但就其土壤成份构成来看,农业生产率偏低,果园平均亩产仅为143公斤,水产养殖亩产为301公斤。
(4)本区土地利用发展的方向
本区的发展,应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充分利用本区资源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
本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在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并重点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及食品加工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保护区。
在土地利用上,调整提高林、果和水域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加强水资源保护,建成全市绿色食品重要基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
2、天津市高科技产业带,中部、南部粮棉绿色农业耕作区
(1)区内特征
本区包括了宝坻、武清、宁河、静海所辖区域和除蓟县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区以外的其它乡镇。区内总面积66.04万公顷。本区主要特征是:①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②纬度、经度差别不明显,气候差异不突出。③土壤以潮土、沼泽土土类为主,土壤肥活性能良好。④是全市粮、棉主要产区。
(2)区内资源与优势
①在土地资源中,耕地占有相当比重。现有农业用地近38万公顷,其中耕地为36.26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比全市农业人口平均耕地多0.03公顷。
②在全区土地资源中,后备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潜力大。本区内有近4万公顷的未利用土地 (大多为宜农宜林的荒草地),有21.59万公顷的中低产田 (占本区耕地的近59.54%)。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③气候较好。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06.8-637毫米,太阳辐射年总量为5032.5-5447兆焦耳/平方米,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为4050-4187℃,较好的光热条件,适宜两年三熟耕作。
④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本区地处京津唐之间,人口众多,消费量大,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为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内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风雹)以及地表水资源不 足,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和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条件较差,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区内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本区的发展方向应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通过本区的优势,带动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增加优质粮和肉、蛋、菜生产,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其他产业,形成以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城郊型、外向型农业区域。
在土地利用上,区内耕地的结构所占农业用地不能低于90%,粮占耕地不能低于70%。
3、天津市滨海地区、现代化工业基地。
(1)区内特征
本区位于天津市东部地区,包括塘沽区、大港区、汉沽区全部所辖行政范围。区内总面积22.57万公顷,该区主要特征是:①耕地少、次荒地多,土壤质量差。②城镇和工矿用地占用一定的比例。③水域宽阔,处于临海地区。④本区有我国最大的人工港,是天津电子、冶金、化工的重要生产基地。⑤拥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科技工业园等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群。
(2)区内资源与优势
该区包括了天津市全部的海岸线,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广阔的水面,为发展海洋生物、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区有全国名列前茅的港口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天津工业实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地区。同时又有众多的成片盐碱荒地可供开发,为加快发展滨海城区奠定了基础。
(3)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内土地质量较差,土壤湿度大,通透性差,土壤肥力不高,质地粘重以及淡水资源短缺,易受风暴潮侵袭。
(4)本区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继续实施工业布局东移战略,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现代工业、交通、能源和外向型产业,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开发区、保税区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使之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工业以低能耗、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无污染的工业为主,对于占地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综合治理适时进行搬迁。同时,要充分挖掘海洋生物资源和宽阔水面的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天津海产品的生产基地,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鲜活海产品。
4、天津市中心城区,城郊型生态农业、蔬菜副食品保护区
(1)区内特征
本区包括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和外围四个新区 (东丽、津南、西青和北辰),总面积20.09万公顷。本区主要特征:①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交通、通讯、科技信息中心,城市辐射力强;②交通便利,城乡发展一体化;③区内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其中蔬菜用地比例和蔬菜产量均处于全市首位;④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员素质较高。
(2)区内资源与优势
本区为全市的核心地区,区内有京山、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延长线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穿越,并有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交通便捷、发达,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文教科技力量。
本区农业商品率高达82.7%,此外区内还有占全市43.7%的淡水养殖面积以及大型骨干鸡场,已初步成为天津市区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区是全市土地效益较高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工业仓储用地比例过大,影响土地使用效益的发挥。
(4)本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本区要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抓好“双优化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保证蔬菜副食品供应,区内菜地占用耕地的比例不能低于50%。
六、土地保护和开发整治
(一) 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规划
1、天津市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使天津的总体环境质量与迈向国际大都市环境质量要求相适应。
2、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区域特色,满足相应功能需求;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强化管理等原则。
3、综合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将全市划分为五大环境功能区。即包括:
(1)自然环境与水源地重点保护区(蓟北山区)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区(五县)
(3)城乡过渡带环境综合整治区(新四区)
(4)滨海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区(塘、汉、大三区)
(5)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区
4、规划目标
(1) 大气环境质量
“九五”末期到2010年,各区大气环境质量均应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2)水环境质量
①水资源方面:到2010年在解决资源紧张的同时,争取一定量的水用于改善河道环境质量。
②在工业水污染防治方面:“九五”末期所有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物均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③城市污水处理率:“九五”末达到60%,2010年达到80%。
④主要地面水环境质量:引滦水资源系统水质按三类水体要求,2010年按二类水质标准要求基本达标。“九五”末,海河二道闸以上力争达到四类水质标准,2010年力争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海河二道闸以下按五类水质标准要求,其他一级河道达到五类水质标准指标,2010年按四类水质标准要求。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
此外,要加强保护天津的水资源和防治海河流域水环境污染,以污染源的治理为重点,建立以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水源,严格控制并治理海河水系污染,努力改善各类水体的环境质量。
(3)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
“九五”期间,解决铬渣、碱渣、钢渣的综合利用,腾出占 地,供城市建设、能源、交通使用。2010年,解决粉煤灰污染,强化有毒废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农田的污染。
“九五”末,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有毒废物无害化处理率60%。
2010年,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有毒废物无害化处理率70%。
(4)噪声污染综合防治
“九五”期间,市区噪声平均控制在60-61分贝。
交通噪声控制在71分贝以内。
(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以推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农村绿化体系,控制乡镇企业污染,“九五”期间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全面好转。
(6)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物种资源保护
“九五”末期保护区面积达到1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0%以上。2010年保护区面积达到1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3%以上。
“九五”期间,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 土地的开发复垦和整治保护
1、坚持土地“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用地的综合治理和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到2010年开发复垦土地7.28万公顷,其中开发复垦用于农业用地6.34万公顷。
土地开发复垦的重点地区是宝坻、宁河、武清、静海四县和塘沽、汉沽、大港三区。
2、防治水土流失。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森林、植被绿化工作。山区每年植树造林要不少于0.07万公顷。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19万公顷,到2010年力争治理水土流失1.5万公顷。
3、加强土地污染防治。“九五”期间,环保、法制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标准及有关法规,加强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有效治理,使土地环境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能源、石油化工、水泥、港口等建设应注意节约水资源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并综合考虑各项目对临近地区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4、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划定一级基本农田保护区39.2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26%;二级基本农田保护区3.3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8%。
七、规划的实施
(一)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到全市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各有关部门、用地单位和个人都应自觉遵守。本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如需调整,要报原批准机关审定。
(二)加强规划的实施。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克服各类用地数量比例关系和布局结构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批准后要进一步编好天津市近期规划,落实各项控制指标,同时要对规划的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机构、队伍建设。
(三)做好相关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好乡村级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四)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与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各项建设用地包括发展乡镇企业用地,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进行审批。凡占用农业用地的,必须经过农用地转用审批。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坚持“占多少垦多少”原则,先开发后占用,确实没有条件开发或开发不符合要求的必须交纳新造耕地开垦费。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基金。
(五)加强土地管理的立法、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配套法律和规章,强化执法手段。建立全市土地管理动态信息系统,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六)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土地利用的经济管理手段,利用地价、税收来调节土地利用,节约使用土地。切实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和划拨土地自发交易的管理。
(七)继续…规模。加强…工作,严格…自然增长。
(八)做好宣传工作。利用电台、报纸、展览等手段,广泛宣传规划的内容和意义,增强土地忧患意识,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