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要点】市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阅读数:80 文章字数:4209

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3、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4、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5、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6、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7、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8、加强水污染防治

9、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10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

1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三、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12、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13、加强耕地保护

14、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5、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1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7、加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8、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9、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20、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五、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21、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

22、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23、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

24、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

25、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六、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26、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27、节水增效与循环利用工程

28、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29、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30、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31、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程

32、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根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市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xxx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全面贯彻落实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在生态保护上下苦功夫”的安排部署为抓手,重点在“治土护绿、减废降碳”上下苦功夫,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完成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严格把好产业项目准入关口,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煤炭、兰炭、电力、化工、油气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2、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洗选、配煤、型煤等加工转化,减少原煤直接燃烧。

3、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和协调,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推广绿色低碳交通方式,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4、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推广农业碳汇技术,通过改良土壤、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增加农田碳汇。

5、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推广先进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和装备,提高固体废物处理效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6、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7、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火电、兰炭、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的监管,确保达标排放。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减少臭氧污染。加强扬尘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措施,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

8、加强水污染防治

编制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加大黄河干流及支流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无定河、芦河、大理河等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灾害等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9、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严格控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排放。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

10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等。

1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填埋量。加强危险废物监管,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三、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12、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严格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监管。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13、加强耕地保护

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动摇。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14、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以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为依托,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提高混交造林比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以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网体系。

15、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监测和管理,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体系。

1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监测网络。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猎杀、贩卖野生动植物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17、加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

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生态安全隐患。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8、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19、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0、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进生态文明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检查。

五、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21、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

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为评估生态系统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

22、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加强跨区域生态补偿合作,推动建立流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23、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

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推进EOD项目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24、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

探索建立节水奖励表彰制度和水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完善合同节水管理配套扶持政策。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管理。

25、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效能。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

六、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26、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编制《xxx市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违规开采地下水问题分类处置。推进西线黄镇长江引水工程、东线环岛、提升改建工程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形成“xxx新水网”。

27、节水增效与循环利用工程

在农业领域,加强节水增效工程建设,广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有效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工业方面,则着重推进节水减排工程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引导实现污水零排放,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完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促进工业生产、城市绿化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形成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良好局面。

28、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破坏。

29、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减少臭氧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30、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重点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建设,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防止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重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1、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程

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减少垃圾填埋量,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防止环境风险。

32、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和时效性,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通过一系列监管能力建设措施的实施,构建起覆盖全面、高效协同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