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阅读数:62 文章字数:1890

一、总体评价

(一)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基底持续夯实

(二)体制机制系统完善,共治效能显著增强

(三)执法司法协同并向,法治保障坚强有力

二、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

(二)生态保护能力与治理体系存在短板

(三)绿色转型与协同共治深度不足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环境质量攻坚,破解污染防治瓶颈

(二)健全生态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能力

(三)构建绿色共治格局,激发生态发展动能



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我区正式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这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了《X市X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区法院、区检察院2025年度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的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构建了全面报告与专题监督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体系。自4月起,区人大城建环资委依据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组织调研组深入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视察等方式,全面掌握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过去一年,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改善、体制机制创新、执法司法协同等关键领域工作,成功构建了“政府主导、司法护航、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大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基底持续夯实。我们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大气污染防治方面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完成251项治气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6.9%,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18微克/立方米。水环境治理方面,地表水省控、市控断面达标率实现100%,近岸海域一类和二类海水占比达到67.2%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完成4个“一住两公”建设用地污染调查,土壤安全利用率始终保持在100%。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完成国土绿化3050亩,建成全省首个海洋公益保护增殖放流海上流动基地,连续七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二)体制机制系统完善,共治效能显著增强。我们构建了“大生态”综合治理体系,成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公益保护联盟,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生态环境执法改革不断深化,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组建生态警务共治中心,开展“绿剑2025”等专项行动,整改生态问题30余个。

(三)执法司法协同并向,法治保障坚强有力。我们坚持“司法引领、行政协同、公众参与”原则,构建“全链条保护、全周期治理”的生态法治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深化创新协同机制,建立司法与行政部门常态化联动机制,推行“行刑检察一体化”模式,检察院制发检察意见书7件,推动不起诉案件依法移送行政处罚。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个别生态文明建设监督评价指标未完成年度目标或管控要求,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多重挑战叠加期。

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大气环境质量提升面临瓶颈,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生态系统修复效率有待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二)生态保护能力与治理体系存在短板。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深化,专业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基层治理设施存在薄弱环节。

(三)绿色转型与协同共治深度不足。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尚未成型,生态生活方式培育不够深入,法治保障与宣传效能亟须强化。

三、意见建议

为实现2025年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点任务,我们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以高水平保护推进现代化新X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环境质量攻坚,破解污染防治瓶颈。加强污染精准治理,建立“气象+污染源”动态分析机制,强化船舶港口污染联控,近岸海域治理严格落实总氮控制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二)健全生态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能力深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行业主管”四方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执法标准、案件移送程序,打通信息壁垒。

(三)构建绿色共治格局,激发生态发展动能。提速产业绿色化转型,制定清洁能源延链计划,大力发展氢能储运、光伏装备等配套产业,支持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绿色改造,推广可降解渔具、节能技术。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